第七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一等奖获奖作品(学生作品)

发布时间:2024-05-08浏览次数:10

拨开云雾,寻文化之根

葛格 电子工程学院

拨开云雾,踏上寻根之旅,逆流而上,淌过历史长河,屏气凝神,倾耳聆听,那空灵无邪,穿越千年,轻声悠扬的呼喊,来自国学源头——《诗经》。

子曰: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思无邪’(《诗三百》)一语道破其精髓。《诗经》的措辞优美而不失敦朴,委婉而赤诚,可谓国学之源。它记载了中华民族,淳朴真诚,纯真美好的时代。寻觅文化之根,犹如聆听来自千年前的深情吟唱,诗集中,一草一木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,一言一语都道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。
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雎鸠的啼鸣引出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,在青涩懵懂的年纪,不禁痴迷于诗中的场景,幻想着在河之州的窈窕淑女,心向往之。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萋萋。黄鸟于飞,集于灌木,其鸣喈喈。青碧如染的葛藤,在幽谷间蔓延开来,这幽静的清碧,又立刻为一阵鸣叫而破碎,抬眼一看,原来是树丛中依偎着的美丽黄雀,女子也随之期盼又喜悦,企盼归家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。是一天不见,就好像过了三年,刻画出相恋之人度日如年真实写照;“岂不怀归,乃以作歌,将母以归。是描绘长期奔走操劳在外,不能回家赡养双亲的痛苦心情;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表达的是一诺千金,一定要生死与共,联袂并进,做一辈子的好兄弟的执念;谁谓江广,一苇杭之。是借说河面并不宽广,一根芦苇就可以渡到对岸,继而表达思念的故国也并不遥远,踮起脚就可以望得到,突出表达了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思归而不得的焦急心情;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追求得之所望,但又求之不可得的理想……

诗词宏志,诗词抒怀,诗词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。《诗经》内容纯朴自然,它描述了先秦时期男女日常生活的最真实面貌,那时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和礼仪规范的束缚,情感和行为都发乎于真实感受,处于比较单纯原始的状态。阅读清新自然、自然如玉的《诗经》,如迎山间轻风,如沐初春阳光,顿觉远离尘世喧嚣,转而进入世外桃园。颂之吟咏,书香随风萦绕,咏之品鉴,余音绕梁三日,依稀不散。在《诗经》里,情欲不张扬,却温文尔雅;思想不是偏激的,而是要正人邪;人的本质不是被束缚的,而是有意识的。他并不是要你彻悟,而是让你扛起人性的缺陷,不断更正自己,进而可以掌握自我。唯有思无邪,才能真正看清世事,感恩生命给你的正能量,真正做到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

尘世的缘分皆为因缘造化,缘来则聚,缘去则散,莫问缘由,亦莫往返。由缘分细细描绘人生脉络,在短暂的人生中孕育悲欢离合,秋风乍起时缘聚,落叶归根时缘散。古人用飞鸟游鱼、芳草野花、潮起潮落、阴晴圆缺,将淳朴真实的生活映射出来,将真挚的情感抒发出来。让我们意识到,原来生活是如此的恬淡和谐,爱情也可以这般纯真无邪,人与自然尚能和谐相处,万事万物或许都归于无邪。好书经得住品味,愈是揣摩品味,愈发有韵味,你会发现,《诗经》的迷人之处不仅在其豪放的表象,更令人痴迷的是其细腻的风骨,轻松惬意只是外表,忧伤才是他的里子,思无邪亦在重筑未完成之梦。相比之下,现代诗歌一些诗歌显得过于浮躁,好似无病呻吟,辞藻堆砌,华而不实。经不起细细品味,不知是少了经历风霜后的内敛亦或是历经岁月洗涤后的自若,古人含蓄,含蓄的文字剖开来看,尽是文人风骨。

对于典籍来说,仅仅将它奉于庙堂而高居无疑是片面的,对于这些已经被研究透了的经典,我们不应该再去过度的逐字翻译,咬文嚼字,而是真正认真感悟诗句的情感,仔细品味感悟内在精神,比如颂读《诗经》,我们学习的应该是古人对生活的那份真挚而执着的向往,用童真的心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,他们对人性之初的那份纯真美好的坚定执着,让这些潜移默化的渗透进我们的意识,这样读万卷书亦是行万里路。

我想之所以要寻文化之根,传承传统文化,或许是因为我们无法忽视骨子里带的那份本真。如今我们处于钢筋水泥的世界,每天在为生活奔波,四周充满了灯红酒绿的喧闹,已经失去了心中的那份平静。太多的诱惑,吸引着我们,我们忘记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,失去了最开始的初心。寻找文化之根,就是为我们觅一僻静之地,将我们从忙碌的生活抽离出来,留给我们放空畅想。

立身回望历史长河,《诗经》犹如一座里程碑,将中华民族的魂魄凝聚在一起,放射出亘古不变的美丽。《诗经》不仅是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的一笔,更是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文化桥梁。通过它,我们看见了古人的生活与智慧,同时传统文化的典籍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资源。通过学习和借鉴典籍中的智慧,我们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创新找到新的解决方案。

在这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中,我们应当珍视和发扬《诗经》中的优秀品质,让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。让我们携手并进,传承并发扬诗经的内在精神,共同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。让诗经的璀璨光芒照耀未来,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