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届大学生读书创作活动省一等奖获奖作品

发布时间:2020-06-23浏览次数:372

书籍,筑梦的阶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读《恰同学少年》侧记

陈真  音乐学院

想要站在山顶,领略无限风景,需要不断攀登;想要独善其身,躲进小楼成一统,需要内心安宁;想遇见更好的自己,需要潜心阅读书籍,因为它是筑梦的牢固阶梯。

当第三遍读完《恰同学少年》,掩卷沉思书中动人心魂的故事情节,隽永的文字,咀嚼数遍依旧唇齿留香,指点江山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。

“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,不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,何谈国家之发展,何谈民族之未来?开民智,行教育,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,这,才是民族生存之根本,中华强盛之源泉啊!”(孔昭绶语)

《恰同学少年》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为主线,展现他们为追求人生理想而奋发向上,敢为天下先的抱负与情怀。为了理想,他们不畏封建家庭思想束缚,敢作敢为。为了故乡,他们主动向溃军三千余人出击,斗智斗勇。校长孔昭绶在校志上奋笔疾书写下:全校师生皆曰:“毛泽东通身是胆。”

读史使人明志,读书使人进步。在《恰同学少年》中,无论是主人公毛泽东等一批优秀青年代表,还是他们的老师和家人,很多都在坚持用读书的方式来修身。

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爱读书,个性强,浑身充满着新思想,崇尚男女平等,相信女人也能成为社会的栋梁。因不满丈夫抽鸦片、纳小妾,更不愿把女儿蔡畅嫁给一个财主家抽鸦片的少爷,葛健豪与丈夫闹翻离婚,带着儿女净身出户,迁居岳麓山下,以糊火柴盒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。蔡和森在第一师范读书,闲暇时上街擦鞋,尽管生活如此拮据,一家人始终没有放弃读书。在糊火柴盒的间隙,葛健豪还不忘让女儿蔡畅背诵诗歌,虽然她年纪轻轻,但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,早已领略到读书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感。当蔡和森的同学来访,在破木桌上居然看到一本雪莱的诗集,让他们对葛健豪的敬佩油然而生。

在勉强能满足一日三餐的情况下,葛健豪和子女还可以坚持读书,不得不让我脑海中浮现出“一箪食,一瓢饮,回也不改其乐”的淡泊恬静境界。这种心境,不是与生俱来,正是通过阅读来滋养人的内在灵魂,才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。在今天盛行“读书无用论”的时代,葛健豪的一句话或许可以为我们敲响警钟:“不怕穷了家业,只怕蠢了儿女”。

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,为了让同窗之间切磋学问、交流思想,他牵头组织成立了读书会,以期提供一个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”的平台。润之先生说,当我们看完一本书,肯定有许多心得体会,或者不少疑问,假如想要发表或辨明,有这样一个小小的读书会,就有一处“诉说之地”了。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须知此话要躬行。”除去读书之外,在《恰同学少年》中,毛泽东和蔡和森、萧子升等人还身体力行,去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。蔡和森在火车站为行人擦鞋,以贴补家用;毛泽东、萧子升二人利用暑假“穷游”,进行一次徒步社会调查,走访湖南五县,用时一个多月。在走访的过程中,毛泽东和萧子升深入基层,体察民情,获取大量一手资料。

网上有段引用频率很高的文字,“要么读书,要么旅行,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”,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,切记读死书,掉书袋。而是要将所读圣贤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,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,才是读书的妙用所在。

读过一篇文章,标题叫作《读书人是幸福人》,因为读书人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,还拥有另一个更浩瀚、也更丰富的世界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我喜欢阅读和写作。因为在我看来,此时的世界万物静寂,只剩下自己在进行思索,与心灵进行着亲密无间的交流。这种喜悦,非阅读者不能体悟。

青年是国家的未来,每一个青年的人生理想都将汇聚成为中国梦的磅礴力量。青春路上,你我携手同行,用书籍当做筑梦的阶梯,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