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届大学生读书创作活动省一等奖获奖作品

发布时间:2020-06-23浏览次数:373

云中之路

汪娣  教育学院

时代属于每一个人,个人梦、家庭梦、民族梦也必将在攀援命运的藤梯中书写一段筑梦传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——题记

清晨的山路总是格外寂静,山谷里雾蒙蒙的,只有蜿蜒在峭壁上的藤梯还能依稀可见。

来凉山快五年了,作为一名穿梭在学校和村寨的老师,我走过很多那样的藤梯。它们直插云霄,像利剑刺入心膛一般令人窒息,被称为“云中之路”。然而,那却是大山里的孩子最喜欢走的路。

他们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,甚至要翻过一座山,这就意味着他们要起得很早,爬过很长一段的藤梯。天还没亮,孩子们就手拉着手,小心翼翼地从藤梯上攀爬着。他们一边搀扶着彼此,一边放声背诵刚学会的课文。那稚嫩的心灵深处肯定想去看山那边的风景,不然,他们的步履怎么会那么匆匆、那么坚毅?赶到学校的时候,各个脸上都会挂满晶莹的汗珠。然而不一会儿,你就会听见朗朗的书声。

他们从小就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,当外面的家长用豪车接送高中生、大学生上学放学时,他们却顶着一张塑料布冒雨走几公里山路去上学;当外面的学生在进入各种辅导班辅导时,他们却在帮父母牧羊、种地。在资源匮乏的农村,他们知道,只有读书才有出路,只有奋斗才有机会。贫穷和落后,也让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。

通往理想的路不止一条,哪怕它只是一架藤梯。云中之路是他们的必经之路,也是他们通往理想的路,是筑梦之路——很崎岖,也很美丽。

孩子们不是天使,只能用脚去丈量知识的高度。追梦之路,迢迢且漫长,他们需要有人来鼓舞、有人去陪伴。这个人便是教师,便是我。师范毕业后,我就想成为一名乡村教师,志洁行芳,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够留下一点点烙印。于是,我来到这里,成了一名支教老师。在这里,我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艰难,见证了生活在夹缝里孩子们的逐梦之路,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。

乡村老师不好当,既要教知识,还要做好后勤。每天放学,我总是和他们一起回家,直到最后一个孩子平安到家后,我才会原路返回。那时,天上早已星子弥漫。回到家后,对着昏暗的台灯,我还得批作业,准备明天的课。另外,除去微薄的补贴、简单的待遇,单是和这些少数民族的交流障碍就够我受的了。

使我最难忘的还是那云中之路。雨季的藤梯很滑,我经常会摔倒,好多次甚至差点跌落山崖。记得有一次家访,途中恰逢暴雨,当时我正好走在山腰上,藤梯被雨水冲刷变得很滑,我侧身眺望崖下,心生恐惧,一不小心竟踩空了脚,幸亏我及时抓住了上面的阶梯,才保住了一条小命。一时间,所有的委屈全涌上心头,然后我硬是在那哭了好久,直到一丝光线折射到我的脸上——那是雨后的彩虹。

这条路,是我走过最长、最艰难的路,它让我更真切的感知到国家的状况,让我更清楚的知道肩负的使命,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。星星之火,不求燎原,但求点亮心灯,帮助一些山区孩子,向着梦想的方向前行。

我猜你一定没看过孩子们凝视黑板的那双蓝黑色的大眼睛,一定没看过孩子们攥着铅笔头在油菜地里画画,一定没看过孩子们如何手拉手翻越云中之路。而我看过。每当和他们一起捱过艰险的云中之路,爬到悬崖上歇脚时,我内心扎根这里的念头就愈发坚定。我愿意在崎岖的山路上,点燃知识的火把;在最寂寞的悬崖边上,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,让希望在云端上发芽。

教师也是一道“人梯”,扎根山区的教师不仅像蜡烛般从头燃到脚,更像一架跨越理想和现实的天梯,驮着一代又一代人抵达人生的云端处。我知道,孩子们的路在藤梯上,在理想的云端,云端的尽头是希望;而我的路,在脚下,在我脚下贫瘠而倔强的土地上,土地上激越着我那热烈的青春。和孩子们一样,我也是在悬崖上筑梦的人。

当然,我们并不孤独,这里的千家万户都在为各自的梦想求生着。

这些年,出去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,城市给他们带来了财富,带来了希望,但他们并没有忘记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男人们外出挣钱,女人们则留了下来,陪伴孩子成长。以前没有国家的帮扶,山村的教育事业迟迟得不到兴办,现在好了,国家安排支教老师,村里也自主兴建学校,孩子们都能坐到宽敞的教室中,汲取知识的养分了。虽然现实不允许他们像城市的父母一样,给孩子各种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,但他们从未放弃教育,总是尽一切所能,给孩子更好的生活。

山里的农活虽多,但我隔一段时间就会开一次家长会,家长们总是座无虚席。他们有的甚至刚从地里来,头上的汗巾都没来得及摘掉,拉着我的手询问自家孩子的学习近况。“他要是调皮捣蛋,不好好学习,老师你尽管打。。。。。。”这句话是我听过最多的了,每次我都会郑重地点点头。在这些操碎心的家长面前,我有什么借口忘却自己肩上的担子?

孩子们是家庭的希望,而乡村家庭最大的希望莫过于孩子们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人生。为了这个心愿,无数个家庭也都在努力地奋斗着。

从某种程度上说,乡村教育就像一条长征路,单靠某个人或某些人是永远走不好的。近两年,国家花了巨大心血投资凉山的交通事业,不仅让藤梯变成了钢梯,而且还修筑了各种栈道。今天的云中之路,更像是一条丝绸之路。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逐渐输送到这里,从多媒体教室、图书馆到崭新的体育设施、音艺设备,这里的教育逐渐在追赶大城市的步伐。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、政策的迁移等都让这里焕然一新,逐渐为全社会所关注。越来越多的城市毕业生、教育工作者甚至和我一样不远万里奔赴这里,用智慧和青春奉献这里。同时,凉山也用她那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搭上新时代的顺风车,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,成为中国梦的一抹靓丽风景线。

是啊!国家也在征途上。忆往昔,从最初在敌人的炮火中蹒跚学步到文革高考中断十年,再到后来的填鸭式中国教育模式,中国的教育梦想几经风雨,尤其是乡村的教育事业,更是一块未开化的顽石。然而,中国教育最大的希望在农村,中国未来最大的机会也在农村。进入新时代以来,山区教育公益事业、九年义务教育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国家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同时,也推动了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腾飞。未来的中国教育之路也许会遇到礁石、激流,或者险滩,但那些都挡不住民族实现教育梦想的脚步。

国有国的路,家有家的路,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追逐梦想要走的路——我们都是新时代的筑梦人。